凱德尼醫生端APP是一款專為臨床醫生打造的移動化醫療服務平臺,致力于通過數字化工具優化診療流程、提升醫療服務效率。作為一款面向全科醫生及專科醫生的綜合性工具,平臺深度整合患者管理、診療輔助、醫患溝通等功能模塊,構建起覆蓋診前、診中、診后的全流程服務體系。通過簡潔高效的交互設計,醫生可隨時隨地完成病歷記錄、處方開具、隨訪管理等操作,同時依托權威醫學數據庫支持,為臨床決策提供科學依據,助力醫生實現精準化、規范化診療。
患者全周期管理
建立電子健康檔案:支持患者基本信息、病史、過敏史、檢查報告等數據的結構化存儲,實現病歷云端同步與跨設備調閱。
智能分組管理:按疾病類型、就診時間、風險等級等維度自動分類患者,支持自定義標簽與快速檢索。
隨訪計劃制定:提供標準化隨訪模板,支持自定義隨訪周期與提醒設置,系統自動推送待辦事項。
標準化病歷模板:覆蓋30+科室的專科病歷模板,支持語音轉文字輸入與模板復用功能。
影像資料解析:集成DICOM影像查看器,支持CT、MRI等醫學影像的縮放、測量與標注。
病歷共享協作:通過加密通道實現多醫生協同編輯,支持三級查房病歷實時更新。
在線診療工具包
遠程問診系統:集成視頻問診、圖文咨詢功能,支持多方會診與實時翻譯。
電子處方系統:對接國家醫保目錄,內置用藥禁忌核查與劑量換算工具,支持電子簽名認證。
檢驗檢查開單:連接2000+家醫療機構實驗室,實現檢驗項目智能推薦與結果自動回傳。
臨床決策支持
醫學知識庫:整合最新臨床指南、藥品說明書、手術操作規范等權威資料,支持關鍵詞檢索與全文翻譯。
診療路徑推薦:基于患者癥狀與檢查結果,提供分診建議與標準化診療流程參考。
風險預警系統:對接公共衛生數據庫,實時提示傳染病疫情、藥品不良反應等風險信息。
學術成長平臺
病例討論社區:匿名化病例分享功能,支持同行評議與專家點評。
繼續教育模塊:提供CME認證課程、手術視頻庫、學術會議直播等資源。
科研輔助工具:內置SPSS數據分析模板與論文寫作指南,支持臨床數據脫敏導出。
三屏聯動工作臺
PC端、平板端、手機端數據實時同步,醫生可在查房時通過平板調取檢查報告,在門診間隙用手機回復患者咨詢,下班后通過電腦完成病歷歸檔,實現工作場景無縫切換。
無障礙交互設計
采用符合醫療場景的色彩體系,支持單手拇指操作。針對老年醫生開發大字體模式與語音控制功能。
醫療責任追溯體系
每項操作自動生成數字簽名與時間戳,病歷修改留存完整審計軌跡,符合《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范》要求,構建從診療到質控的全流程責任鏈。
多層級權限管理
支持科室主任、主治醫師、住院醫師分級授權,實習醫生操作需上級醫師二次確認,敏感數據默認加密顯示需密碼解鎖。
智能預問診系統:患者端填寫癥狀描述后,系統自動生成結構化主訴,并推薦需完善的檢查項目,減少門診溝通時間。
醫保控費引擎:開方時實時顯示藥品醫保屬性、自付比例,提供同類療效藥品的經濟性排序,助力DRG/DIP付費改革下的成本控制。
急救綠色通道:危急值報告自動觸發院內急救流程,同步患者位置信息與既往病史至急診科,爭取黃金救治時間。
多語種服務支持:內置醫學專業術語翻譯引擎,支持中英日韓法西俄阿8種語言即時互譯,助力國際醫療服務。
注冊認證
醫生需提交醫師資格證、執業證、職稱證掃描件,通過人臉識別與活體檢測后完成認證。
機構用戶可申請批量導入醫生名錄,支持與醫院HIS系統對接自動同步人員信息。
患者建檔
掃描患者醫保卡或身份證自動填充基本信息,支持OCR識別紙質檢查報告。
首次就診患者需簽署《電子病歷使用同意書》,系統自動生成唯一醫療檔案編號。
日常診療
門診模塊:點擊"接診"按鈕啟動計時,系統自動記錄問診時長作為質控數據。
住院模塊:通過床位圖可視化查看患者狀態,紅色代表病重、黃色代表病危、綠色代表穩定。
手術模塊:支持手術排班沖突檢測,自動關聯手術知情同意書與器械清單。
醫患溝通
發送消息時自動屏蔽患者姓名、電話等隱私信息,支持設置消息有效期。
視頻問診需患者完成實名認證,問診過程全程錄音錄像并加密存儲30天。
數據安全
登錄需雙重驗證,連續5次錯誤鎖定賬號并觸發安全警報。
導出病歷需提交加蓋醫院公章的申請單,脫敏數據方可下載為PDF格式。
凱德尼醫生端APP通過重構醫療服務場景,將醫生從重復性事務中解放出來,使其能更專注于臨床決策與患者溝通。平臺既滿足三甲醫院提升運營效率的需求,也適配基層醫療機構規范診療流程的要求,更通過開放API接口為區域醫聯體、互聯網醫院等新型業態提供技術底座。
v1.8.0:
1.預警信息展示方式優化。
v1.7.9:
1.新增線下患教會簽到。
v1.7.8:
1.新增新置管患者標簽展示;
2.新增智能病情總結;
3.新增按照日期設置隨訪計劃功能,可在「隨訪」-「全部計劃」中進行設置.
v1.7.7:
1.新增新置管患者標簽展示;
2.新增智能病情總結;
v1.7.6:
1、優化出院報告與住院報告上傳;
2、優化患教內容發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