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phaEngine是熵簡科技推出的投研神器,核心用戶是券商、基金、投行等金融從業者,以及需要深度研究的企業決策者。它像是一個投研版AI幫手+行業數據庫+會議紀要生成器的集合體,通過AI技術幫你快速搞定信息收集、數據分析和報告撰寫,徹底告別熬夜翻報告、手動記會議的痛苦。
1. 聽會議:會議錄音變智能摘要,再也不用熬夜寫紀要
語音轉文字+智能摘要:上傳會議錄音或視頻,AI自動生成結構化紀要,重點內容(如2025年光伏新增裝機量目標某公司Q2利潤下滑原因)一目了然。
定位播放+摘要溯源:點擊摘要中的關鍵詞,直接跳轉到會議原聲片段,方便核對細節(比如張總說‘成本下降10%’的原文錄音)。
異步參會:AI分身幫你參加線上會議(支持騰訊會議、券商平臺),自動生成紀要,你只需看結果,不用守著屏幕。
2. 查數據:186個行業、1532個數據源,一鍵獲取行業洞察
產業經濟數據庫:覆蓋新能源、消費、醫藥等主流賽道,輸入關鍵詞(如某省光伏新增裝機量天貓某品類銷量),直接出圖表和數據。
實時跟蹤關鍵指標:比如某公司股價波動行業政策變化,系統會主動推送提醒,避免信息滯后。
三方數據源整合:除了公開數據,還接入券商研報、專家訪談等一手資料,數據更全面。
3. 做問答:7×24小時在線的投研AI顧問,復雜問題秒解答
多步推理問答:比如問美聯儲2025年Q2貨幣政策對A股的影響,AI會拆解問題,結合歷史數據、專家觀點,給出分步驟分析(先講加息邏輯,再講對行業的影響)。
精準資料溯源:回答中提到的數據或觀點,會標注來源(如摩根士丹利2025年研報第5頁),方便你驗證。
融合分析師思維:AI會模擬資深分析師的邏輯,比如從供需關系、政策導向、競爭格局三個維度分析某行業機會,讓回答更專業。
4. 深度研究(機構專屬):15分鐘生成一份初級研報
DeepResearch功能:你只需輸入一個問題(如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趨勢),AI會自動設計研究框架(市場規模、技術路線、競爭格局),爬取網頁、PDF、圖片等資料,15-20分鐘生成一份格式清晰、數據全面的報告。
對比人工效率:初級分析師可能需要數小時完成同類任務,AI直接幫你偷懶。
懂投研的大模型:底層基于熵簡科技的FinGPT投研大模型,注入海量投研知識(如券商研報、會議紀要),確保回答更貼合金融場景(比如不會用‘互聯網黑話’糊弄你)。
多格式支持:PDF、Office文檔、音頻、視頻都能解析,手機上的優質文章轉發到微信助手,自動同步到知識庫,方便隨時查閱。
數據安全:會議紀要、研究報告等敏感信息加密傳輸,僅自己可見,避免泄露風險。
海外研報無障礙閱讀:收錄港股、美股等海外市場研報,支持全文翻譯(包括圖表),翻譯后格式不變,閱讀體驗流暢(比GPT更絲滑)。
AI幫你寫報告:輸入關鍵詞或數據,AI自動生成研報框架和內容,你只需修改細節,省時省力。
行業熱點主動推送:比如某公司突發利好政策出臺,系統會第一時間推送相關研報和會議紀要,幫你抓住投資機會。
券商分析師:寫行業報告時,快速查數據、找研報、整理會議紀要。
基金經理:跟蹤持倉股動態,10分鐘看完一場業績會精華。
企業戰略部:研究競爭對手,對比多家機構觀點,挖掘投資機會。
個人投資者:免費看機構研報,用AI問答輔助決策(比如某行業未來3年增長點?)。
認證目的與權限
開啟完整功能:完成注冊+認證流程后,可解鎖投研核心功能(如海內外研報庫、會議紀要自動生成、自選股跟蹤等),免費用戶可能僅限基礎功能。
機構用戶優先:部分高級功能(如專家對接、深度研究報告)可能需機構認證或付費,個人用戶需關注權限說明。
認證流程與材料
基礎信息:需提供真實手機號、姓名、職業(如券商分析師/基金經理/企業戰略部)等信息,確保賬號與投研場景匹配。
職業證明:部分功能(如專家對接)可能需上傳名片、工牌或在職證明,以驗證行業身份。
隱私保護:認證信息僅用于功能權限分配,AlphaEngine承諾數據加密傳輸,但需注意避免泄露敏感信息(如未公開的研報數據)。
場景1:聽會議(異步參會,紀要自動生成)
問題:錯過某醫藥公司的業績會,怎么辦?
操作:
打開APP,搜索XX醫藥業績會,找到會議錄音。
點擊轉文字,AI自動生成紀要+摘要(比如Q2利潤下滑5%,因原材料漲價)。
點擊摘要中的關鍵詞(如原材料漲價),直接跳轉到會議原聲片段,核對細節。
效果:10分鐘看完一場2小時的會議,相當于有個24小時實習生。
場景2:查資料(海內外研報+數據,一站搞定)
問題:想研究人形機器人行業,但研報分散在各平臺?
操作:
在搜索欄輸入人形機器人,篩選研報會議紀要數據指標。
查看最新研報(比如摩根士丹利:2030年市場規模超千億美元)。
點擊數據指標,查看某公司機器人出貨量行業滲透率等圖表。
效果:不用切換多個平臺,5分鐘掌握行業全貌。
v2.4.6:
1. PDF操作體驗優化
v2.4.5:
1. FinGPT功能優化
2. 使用體驗優化